发布时间:2022-05-19 10:18:35 价格:¥128.00 购买地址: 立即购买
编辑推荐:
1.这是一部家族文化史书。
2.记叙了江郎山下聚居着的祝氏家族。唐宋两代,祝氏兴私塾,建书院,奋起科甲,人才辈出,出现了兄弟宰相、八大学政、附马郡马、尚书御史、刺史县令、千人为官的现象,宋神宗御赠“郎峰世家”。
3.黑白印刷,彩色插图,阅读舒适轻松。
内容简介:
本书共七章,记叙了江郎山下聚居着的祝氏家族。唐宋两代,祝氏兴私塾,建书院,奋起科甲,人才辈出,出现了兄弟宰相、八大学政、附马郡马、尚书御史、刺史县令、千人为官的现象,宋神宗御赠“郎峰世家”。官者,勤政清廉,精忠报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一贪官,无一奸臣。耕者,勤劳致富,扶贫济困,善事义举,孝子贤孙。创造了六里长“阁老街”的盛世景象。郎峰祝氏儒学之风盛行,著书立说,留下了丰富的文稿集著,瑰丽的诗赋,受到唐宋八大家等历史名人的赞颂。
作者简介:
祝春和,浙江省江山市人。1962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曾任江山中学副校长,江山二中校长兼书记。著有记述江山抗战史实的《碧血仙霞》等。
目录:
第一章 迁徙史
第一节 祝氏渊源 2
1.郎峰祝氏简介 2
3.祝氏得姓考略 4
2.祝氏渊源 4
第二节 信安开疆 5
1.郎峰祝氏初次迁徙 5
2.信安开疆 5
3.信安世系武将榜 5
4.信安祝氏宗祠 6
第三节 梅泉飘香 6
1.梅泉名称由来辩 6
2.郎峰祝氏第二次迁徙 7
3.隋朝大臣薛道衡与梅泉 8
4.梅泉祝氏将相榜 8
5.梅泉系纪的兴衰 9
第四节 郎峰书香 9
1.郎峰祝氏第三次迁徙 9
2.郎峰文化鼻祖祝其岱 10
3.赫巴与《增补万福全书》序 10
4.祝东山与周美 11
5.唐宋元明名臣大儒赞颂祝东山 12
6.儒学家的摇篮——江郎书院 13
第五节 辉煌的“阁老街” 14
1.辉煌的“阁老街” 14
2.义方馆 15
3.江氏花园 16
4.仪宾第 16
5.博士宅 17
6.驸马府 17
7.少师府 18
8.宣抚第(俗称八房厅) 18
9.平章第 19
10.阁老街的公共设施 19
11.阁老街欢度春节 19
12.“满朝祝”的民间传说 20
第六节 郎峰祝氏传统文化 20
1.精忠报国的忠烈文化 21
2.清廉勤政的官宦文化 21
3.反对奸臣的忠良文化 22
4.重教尚学的科举文化 23
5.天下宗师与儒学文化 24
6.百善孝为先的忠孝文化 25
7.扶贫济困的慈善文化 26
8.普度众生的佛学文化 27
9.三从四德的贞节文化 28
第七节 郎峰祝氏主要外迁分支 29
1.郎峰祝氏的迁徙情况 29
2.江西德兴暖水祝氏 29
3.新安祝氏(含歙县、婺源、建阳、湖北等地) 30
4.江西铅山石塘祝氏 31
5.浙江丽水括苍祝氏 32
6.浙江海宁海昌祝氏 33
7.河南固始祝氏 34
8.长洲祝氏(祝允明支) 35
……
书摘:
第一节 祝氏渊源
1.郎峰祝氏简介
江郎山雅称郎峰,郎峰祝氏可追溯的本源,始于西晋护国上将军祝巡,功封信安侯,自鲁兖迁徙衢州,发端于江山梅泉,发祥于江郎山,分布在江山周边县市的祝巡本宗后裔,以及外迁周边浙闽赣皖等省,再徙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祝氏家族。因其发祥于江郎山的主支,人丁兴旺,辉煌发达,北宋神宗皇帝御赐“郎峰世家”而得名。郎峰祝氏是浙闽赣三省交界地区的著姓,古代江山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也是迁江山最早的姓氏之一。
祝巡字帝临,号省庵,世籍鲁兖(今山东兖州),祖至诚公仕汉官为殿侍,父翰龄公在魏为文宣郎,兄廷,弟逖具仕晋。西晋末,祝巡官护国上将军,与同僚刘隗、顾荣等协助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政权,功封信安侯,于是由兖州奉诏安营在衢州,郎峰祝氏尊巡公为一世祖,晋朝时的名将陶侃曾为祝巡作传记。信安侯七世孙,南北朝齐朝太尉祝辂,因不满朝廷奸佞当道,隐居江阳梅泉,为迁江山之始祖。而奠定郎峰祝氏文化根基的,则是太尉祝辂七世孙郎峰始祖祝东山。他德才兼备,才华横溢,三辞武则天之诏,隐居江郎山著书办学。他精通经史,文章涣然,为两浙的儒生们所钦佩,是江郎山文化的鼻祖,衢州诗风的开创者,也是浙西地区有记载的最早开办私塾者。他开创的千年学府江郎书院,历代为祝氏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
祝东山之后,历代郎峰祝氏先人都十分重视教育,续办江郎书院,设立义方馆、文昌阁等学堂,并采取了一整套促学措施。正是这种崇学重教的家族风气,使得江郎山祝氏在历史上人文荟萃,科甲奕世。由唐及清,郎峰祝氏共有宰相四人,进士、武进士百余人,其他仕宦、人物无以计数。特别是两宋年间,仅阁老街一个地方就有进士三四十人。在朝中为官者众多,至今浙闽赣边界地区仍流传耳熟能详的“满朝祝”传说,即反映了当时的盛况。
江郎山人杰地灵。宋代,郎峰祝氏空前繁荣,人丁兴旺,仅阁老街的祝文仆一家共炊者就有六百余人,还有一二百人一家的,几十口之家则更多。大制参祝允哲曾上疏以全家70余人性命保岳飞。因此宋代最兴旺时,估计郎峰祝氏家族总人口不少于5000人,江郎山下从脉岭至大殿(达店)形成五里长的祝氏宅居地“阁老街”。街上宰相坊、少师府、驸马府、将军楼、尚书第、进士第、知府第、大宗祠、观音堂、上花园、下花园等祝氏宅第鳞次栉比,是当时仙霞古道上最繁华之地。宋神宗时期,祝臣封宣国公,祝常封鲁国公,绘江郎山图于家谱,并呈神宗皇帝御览,神宗钦赐“郎峰世家”,将《郎峰祝氏世谱》列与国史同重。之后宋哲宗和宋高宗又分别钦赐“台锺(钟)国家”“五廟(庙)典祀”。
千百年来,祝氏先人与当时许多社会名流多有交往,与之相友善。如名相姚崇、张九龄、吕蒙正等;书圣王羲之,大文豪李白、韩愈、范仲淹等;理学泰斗杨时、朱熹;历史名人岳飞、宋濂、刘基等;及本地名人毛恺、柴望、黄瑞等等几百位历史名人,他们都曾为郎峰祝氏留下脍炙人口的诗词赞赋。这些名人大家的文化留存,是江郎山世遗文化中的主要部分,这不仅是祝氏的骄傲,也是地方文化的宝贵财富。
郎峰祝氏自晋代始,繁衍生息,后裔人丁兴旺,广泛分布于江山周边的浙闽赣皖地区。唐宋间祝氏辉煌,由于为官、经商、游学,所以远徙两湖、两广、海南、云贵、川陕、冀豫、苏沪、京鲁等全国大部分省市。至民国郎峰大宗祠汇修《世谱》时,仅聚居在浙、闽、赣三省边界地区的郎峰祝氏本宗,就有88派,数万人口。据统计,郎峰祝氏后裔主要分布于江南各地,人口约30万,占全国祝氏的1/4以上。因此,江郎山是名副其实的江南祝氏发祥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郎山是祝氏的根,祝氏是江郎山的魂。正是江郎山这一海内奇观孕育了郎峰祝氏家族,忠信孝悌、刚正不阿、忠贞清廉的家族文化,才有郎峰祝氏大显于世,峙郎峰而甲须水。
自祝东山先生辞官隐居江郎山后,江郎山下的祝氏家族名人辈出,人丁兴旺,儒风习习,业绩辉煌,先后走出了许多名将、忠臣、雅士。他们大义凛然,廉正自守,好学上进,博学多才,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加上家乡雄伟挺拔的江郎山胜景名播东南,不但赢得许多名臣雅士纷至沓来瞻仰、拜访,而且惊动了大宋朝廷。
北宋元丰二年(1079),祝东山后裔曾担任兵部尚书,封为宣国公的祝臣,将印有江郎山三爿石、一字天、虎跑泉、钟鼓洞、灵石殿、东山书室、江郎书院等景点和江郎山下的水口殿、驸马府、少师府、宣抚府、仪宾第、祝氏宗祠及有山峦、大道、蓝天、白云、青松、翠竹的江郎山全景图和祝氏家谱,呈宋神宗赵顼御览。皇上认真观看了江郎山全图和祝氏家谱,心中大悦,称祝氏家族为“郎峰世家”,并赐题江郎山图于谱,并就江郎山的秀美和祝氏家族的辉煌,御赞曰:
石之赤赤,泉之清清。山秀水丽,地杰人灵。
祝族于兹,世哲传经。美哉斯干,郎峰特鼎。
宋元祐二年(1087),哲宗皇帝赵煦闻说江郎山风景名胜的奇特和郎峰祝氏宗业的兴旺后,又御赠江郎山下的祝氏家族为“台钟国家”。宋绍兴十年(1140)宋高宗也御赠“五庙典祀”给郎峰祝氏。
北宋三位皇帝对江郎山和祝氏家族的御书、赞词,使郎峰祝氏常叨念荣褒于天语,永垂百世之光。祝臣、祝常曾呈上谢表,感念皇恩御书。谢表中曰:“况臣等家谱自晋至今屡经播迁,族居江郎山下,山峻岭峤,水清谷幽。家世微贱,业职农桑。曷足隆叨御书之宏表哉……蒙赐御书于图简,臣等不胜恐惶,厥角称谢。臣族老少欢呼感皇恩之格沛,祖宗默鉴颂圣德之巍峨。”
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陈元龙在《须江郎峰祝氏世谱续修序》中曰:“尤足羡者,宋神宗以江郎山下询,少师上柱国臣公、太保同平章事常公,抱谱上呈,叨赠御赞,荣赐褒额,此诚郎峰祝氏独蒙赏鉴者也。”
为感皇恩于雨露,感圣德于河海,为兴祝氏之宗业,历代来,江山郎峰祝氏宗谱修纂,一般都将宋神宗、宋哲宗、宋高宗的题匾和御赞及江郎山胜景图刊于谱首。其中,“民国”四年(1915)编纂的《须江郎峰祝氏世谱》,不仅在谱首登载北宋三位皇帝的御赞和江郎山胜景图,而且整套世谱编纂规范,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谱牒辉煌,全套谱共46卷,98册(不包括支派自修谱),是江山市各姓氏宗谱之最,为研究江郎山世遗文化和郎峰祝氏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上一个:新书展示《宅心听韵》
下一个:想出书,需要准备哪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