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23 17:14:19 价格:¥58.00 购买地址: 立即购买
编辑推荐:
1.本书从多个视角品读《红楼梦》带你走进那无比丰饶的文学世界。感受经典不朽的魅力,遇见前所未有的自己。
2.黑白印刷,配有精美书签,阅读舒适轻松。
内容简介:
《红楼梦》是一本像榴梿一样奇特的书。爱它的人,可以爱它一生,在人生不同阶段可以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修行。在这一次次修行中,我们领悟文本的深意,细品人生的况味,感受岁月的沧桑。这样一座“富矿”,让人怎能不迷恋于发掘的快乐,怎能不沉醉于炫目的“宝藏”中?
作者简介:
浙江新昌人,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一直深耕于历史文化领域,善于用文学诠释历史,在时代变迁中解读人物命运。已出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我的心里住着一个世界》等作品,深受读者喜欢。
目录:
开篇:这才是真正的畅销书/1
情感篇:人生若只如初见
此情可待成追忆——宝黛之爱情绝唱/9
用对的礼物,送对的人/44
化作春泥更护花/49
宝玉为何摔玉?/55
妹妹的诗,就是写得好/61
腊八依旧,香魂何在?/66
最动听的情话/72
你不说,我怎么知道?/77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83
教育篇: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些错误的爱,薛姨妈都占全了/93
成长是关不住的/98
少疼她些就好了/103
青春期和禁书/108
跟着黛玉学写诗/114
世家文化的教养/121
三十岁后的长相/127
致我们曾经拥有的青春/134
生活篇:万紫千红总是春
贾母的品位/143
有款奢侈品,名叫软烟罗/148
那一场二百多年前的“时装秀”/154
茄鲞和荷叶羹/158
有酒有茶的日子/165
从豆腐皮包子到酸笋鸡皮汤/170
灵验的疗妒汤/175
职场篇: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熙凤的寻常一天/183
凤姐怕谁?/191
跟对领导很重要/197
毁掉凤姐很容易/203
大事化小是真本事/209
拍马屁的最高境界/214
用三十年喜欢一本书(代后记)/220
书摘:
爱榴梿,更爱《红楼梦》(代序)
一
榴梿是一种很奇特的水果。爱它的人,觉得它奇香无比,欲罢不能;讨厌它的人,觉得它奇臭无比,避之唯恐不及。
《红楼梦》,就是这样一本很奇特的书。
爱这本书的人,可以爱它一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可以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修行。就像台湾作家蒋勋说的那样,可以将《红楼梦》当成“佛经”来读,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可是,如果不爱这本书,恐怕一次都读不下去。整本《红楼梦》,洋洋洒洒一百二十回,似乎没有什么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情节,用一句话概括,无非就是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家从繁华到幻灭的故事。故事中人,似乎都不干什么大事,成日家不是吟诗作赋、吃螃蟹、喝黄酒,就是看戏、游园、和丫头打打闹闹……
用一个字形容,是“作”;用两个字形容,是“无聊”。
就像榴梿一样,一部《红楼梦》,二百多年来,爱它的人,如痴如醉;厌它的人,不理不睬。
二
我曾经很讨厌吃榴梿。
2004年,去新加坡旅游。满大街的榴梿散发出的那种怪味,真是让人作呕,我掩鼻而逃。当地导游说,东南亚人很爱吃榴梿。爱到什么程度呢?爱到家里没钱时,会把精致的纱丽卖了,换钱买榴梿吃。当时,我很不以为然,觉得这个导游好夸张,敢情榴梿还像毒品一样会让人上瘾吗?
没想到,十多年后,我也鬼使神差地爱上了榴梿。在一次朋友聚会时,朋友买了一个外观很好的榴梿。饱满的榴梿肉躺在那里,晶莹剔透,甜香扑鼻。那一刻,我忽然有了尝一尝的冲动。这一尝,就不知不觉爱上了这种味道,从此再也停不下来。“猫山王”“金枕头”等榴梿中的极品,更是成了我的心头好。这时,我才相信,那个新加坡导游说的话并不夸张。
同样,如果我告诉一个不爱看《红楼梦》的人,这本书可以反复看,而且每次看的感受都不一样,他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会将信将疑地问:“不会吧?”
只有当他真的喜欢上这本书时,他才会真正相信吧。
三
我对《红楼梦》的喜爱,可以从幼儿园时说起。
六七岁时,常听父亲有事没事哼着徐玉兰、王文娟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金玉良缘》《想当初》《问紫鹃》等越剧《红楼梦》经典选段。听得多了,就对《红楼梦》的故事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晚餐桌上,父母常常有一搭没一搭地告诉我宝玉、黛玉、宝钗之种种。不谙世事、懵懂无知的我,对《红楼梦》似懂非懂,只觉得寄人篱下、孤苦伶仃的黛玉好可怜。
1987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由王扶林老师导演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当时正读小学一年级的我,跟着父母一集不落地追完了全剧。我第一次对《红楼梦》有了完整的认识。此后,每当央视在寒暑假期间重播《红楼梦》时,我都会翻来覆去看好几遍,是绝对的“忠实粉丝”。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那首悲情的片头曲《枉凝眉》,那块大荒山青埂峰上的顽石,欧阳奋强、陈晓旭、张莉、邓婕演绎的宝玉、黛玉、宝钗、凤姐,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里。
四
初中时,开始读《红楼梦》。
我从家中的书柜里翻出了父亲看过的《红楼梦》。我清晰地记得,那是一套简装本《红楼梦》,封面是淡青色的,没有什么花样装饰,只有清清爽爽、简简单单的三个字——红楼梦,不张扬,不显眼。微微有些发潮的书页,密密麻麻竖版排列的繁体字,让我有些不知所措地读了下去。
第一次阅读,并未通读,我专门挑和宝黛有关的情节读。记得读到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时,我就不忍心再读下去了。悲凉之气,遍布华林。
1997年7月,高一暑假,我买来了岳麓书社出版的《红楼梦》,第一次完整地看了一百二十回《红楼梦》。这次阅读,我投入了全部感情,完全沉浸其中。读完后,我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几千字的读后感。大意是说,随着贾府的没落衰败,我的心似乎也沉到了海底,不由自主地伤感、失落。
大学里,我开始读和《红楼梦》有关的评论。胡适、王国维、俞平伯、周汝昌、张爱玲等大家,都对《红楼梦》有精深的研究和精彩的点评。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简称“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二十世纪三大显学,在国际上的热度堪比“莎学”。“红学”之博大精深,让人叹为观止。
五
工作后,我一如既往地喜欢《红楼梦》。
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见了《蒋勋说红楼梦》。从此,我跟着蒋勋老师真正走入了《红楼梦》的世界。这几年来,反反复复,我读了不下五六次。
在《蒋勋说红楼梦》里,有繁华和幻灭,有空灵与哀伤,有青春的孤独、寂寞和彷徨,更有活泼泼的真生命、热辣辣的真性情。
读《蒋勋说红楼梦》,不再只是欣赏美文,也不只是研究“红学”,而是一个生命在叩问和聆听另一个生命。
蒋勋对“还”和“悲悯”的理解,对生命宽度和广度的探讨,道出了《红楼梦》的精髓。
我觉得,他是真正读懂了《红楼梦》的人。
六
和榴梿一样,《红楼梦》就是这样一本奇特的书。
书不能只是竖着读,还要横切开来读。
一百万字的《红楼梦》,正是一本需要我们横切开来读的书。
不管这个世界多么喧嚣,不管现代社会生活多么忙乱,在我的心里,《红楼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我愿意将我对《红楼梦》的感悟写成一篇篇随笔,帮助读者找到某种打开《红楼梦》的方式,并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在《红楼梦》中思考人生,在人生中思考《红楼梦》,和大家共勉。
下一个:新书展示《微醺小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