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书热线:188-4616-6899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书展示 电子书《相对存在的合理性》

新书展示 电子书《相对存在的合理性》

发布时间:2023-07-18 13:11:28 价格:¥48.00 购买地址: 立即购买


作者简介

王磊,男,汉族,专职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的属性和独特作用,以及有关思想起源的部分问题。


作品简介

本书充分总结了以往思想类、哲学类的观点和认知,并结合了其他学科在提高人类认识能力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方式和原理,尝试并初步建立了通过对思想中各种认识和观点的再一次分析和总结来影响现实生活的一种理论。该理论立足于每一个人的思想本身并在思想和现实的相互促进中逐步认识思想的独特属性和作用方式,最终达到提高人类认识能力的目地。


目录


第一章  论思想的自我限制/1
第一节 思想中的内容/1
第二节 思想脱离现实后的状态/5
第三节 思想与现实的缓和/14
第四节 现实无法满足思想的需求/21
第五节 思想内部关系体系的形成/30

第六节 思想无法长时间停留在现实的原因/35


第二章  论思想的属性/42
第一节 思想的定义/42
第二节 空间的分类与时间的关系/49
第三节 思想在差异的基础上建立/56
第四节 思想复制现实的过程/65

第五节 无法忽略的空间/69


第三章   论思想与现实之间边界的确定/76
第一节 思考的范围/76
第二节 现实的形成/82
第三节 思想与现实之间边界的确定/89
第四节 差异双方的失衡对思想的影响/96
 
第四章 论认识思想的方式/101
第一节 现实化的思想的特点/101
第二节 特定差异之外的内容如何调整差异/106
第三节 反向思考的应用/110

第四节 对基于现实形成的认识的再认识/116


第五章  论思想对人的限制/124
第一节 内容的固化/124
第二节 沟通障碍的表现形式/131
第三节心理类疾病的成因/136 
第四节 消减限制的方法/141

第五节 思想的两种倾向性/146


第六章 论思想研究的方向/151
第一节 哲学等思维科学面临的问题/151
第二节 来自思想的阻碍/157

第三节 数学原理用于思想研究的可能性/162


第七章  论思想与制度/167
第一节 自由的范围/167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下的人际关系/170

第三节 市场调整思想的程度/175


后记/181

书摘:


序言
我们现在不仅能够对现象、行为等客观事物产生各种认识,还能对思想中出现的一些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整理成某种专业化的知识。但对于思想本身我们尚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这其中包括思想的定义、特征、变化规则以及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区别等,而本书的目地就是要重点论述这些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或即便无法区分也能够对这种关系有一个具体的认识。正如我们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这行字究竟是用粉笔写的还是用我们的思想写的,答案很明确,两者共同作用才促使黑板上产生了这一行字。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明确思想与现实的界限后把现实剥离出来,剩下的就是思想了,同时思想与现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在两者之间确定一个明确的界限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其结果就是导致建立的关于思想的理论没有实用性。
思想对于现实的间接影响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我们对于思想的认识程度,最差的结果就是思想与现实不分和对思想的一无所知,这就导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作出一个确定性的决定。比如两辆车相撞且只有一方违反了交通规则,对于违反交通规则的一方来说促使其违反交通规则除了另一辆车的影响之外还有驾驶人的临机决断的内容,如果这种错误间接导致其遭受了更大的损失的话,其结果很有可能会归结于自身的错误和运气,并有可能陷入自我怀疑之中。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陷入自我怀疑前如果这个人对于思想产生认识的规则较为熟悉就有可能会摆脱这种自我怀疑,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便于投入到现实中去。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之所以反思自身的性格、行为或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无法适应现实的需要。
而研究思想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提高面对现实的变化时思想的反映效率,尽可能地减少我们在思想中停留的时间和消耗的精力,从而为专注于现实中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所以,研究思想的目地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促进我们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生活的幸福美满,免受思想和现实的困扰,只不过产生作用的方式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而已。
现有的关于思想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并没有将思想研究的成果引向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或促进社会的发展方面,而是仍然停留在为了研究思想而研究思想的层面,由此而造成的后果则是因没有实用性而流于表面。
进一步从个人层面来讲,植根于人性中的趋利避害和利己主义促使我们在遭受损失时希望能够迅速弥补这种损失而使自己恢复到圆满状态,这是正常的。但不正常的是我们对于这种现象确是以自己的金钱数额的减少或增加和精神状态的是否愉悦作为判断标准,而不能进一步从遭受损失前和遭受损失后的全部思想变化作为判断标准。比如某人因为工作和家庭的不如意而沉迷吸毒,那么因为工作和家庭的不如意所产生的的所有认识和负面情绪全部被吸毒取代,吸毒就是快乐、满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相应的不吸毒就是不快乐、不满足和人生毫无意义。而基于吸毒建立起来的某个人的全部思想内容就只存在吸毒和不吸毒两种情形了,而随着时间的持续增加和现实中的信息不断被基于吸毒而建立的思想所扭曲,之前所面临的工作和家庭的不如意这种小问题就再也无法解决了,因为这些问题已经被思想遗忘或很少出现了。
从社会层面来讲,关于思想方面的理论并未直接体现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上,其集中体现在我们在认识社会、认识市场的过程中还较为严重的限制在自我意识中,以致丧失了灵活性。
即便对于思想的研究如此重要但现在却很少有人会去从事对思想的研究这项工作了,因为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任何回报,我们想要的就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和实打实的利益,对于思想这种不确定性的东西或者不知如何才能给自己带来实惠的东西我们觉得没有必要去认识它。
这一认识是错误的,思想与现实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对思想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当思想再次面临来自现实中各种信息的刺激时就能有一个缓冲,而在这个缓冲的时间内我们能够脱离思想自身固有的问题,而能够认识到来自现实或思想那种最初的、不受主观意志影响的那些内容。比如在黑板上写的字我们能够剥离粉笔的影响等。
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比较容易陷入的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执着于对真正的现实的认识,也就是永不会被推翻的规律的探索,而且这种执着似乎从未停止过。但实际情况却是受制于人性的堕落、贪婪、好逸恶劳等的影响,导致我们并未认识到这个所谓的真正的现实,甚至有时候我们也在怀疑这个真正的现实是否存在,进而陷入到自我怀疑中。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是我们不够努力或方法有问题,而是我们追求的这个内容并不存在。如果现实穷尽的话,在其基础上建立的思想也就没了内容,思想没了内容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那我们也就没了存在的意义,这是不可能的。现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充当无法被彻底认识的角色,因为这是思想存在的意义。而此书的目地并不是追求如何认识真正的现实,而是认识思想的真正作用,相对于现实来说思想的价值所在。
关于思想建立的各类理论都必须以现实为基础,而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不仅包括自然规律、人性的特点、市场经济的规则等,还包括基于这些内容形成的认识和想法等,本书关于思想的各类观点都是以被现实影响后的思想变化为基础,为方法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这种规则,并有条件地对这种被现实影响后的思想进行调整。
而在对思想的具体研究方面容易陷入的误区还有两个:第一个就是试图通过经验的总结来发现思想认识现实的规则,通过对来自于现实的内容的总结、分析、概括来发现规则,但是我们的任何认识活动都受制于思想的限制,思想认识现实的过程或者思想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但我们却想着忽略这个逻辑,机械地划分思想,最终导致形成的关于思想的认识仅是一个形式上的概念,而没有任何实用性;第二个则是忽略了现实对思想的影响,思想在任何时候都是现实中的思想,比如我们在婴儿时期怎么能够理解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或者当我们专心从事某一项工作时,我们关心的是如何才能完成某项工作,而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为什么要去完成这项工作。
所以思想在任何时候都要立足现实,立足在在现实面前思想是如何变化的,而不是割裂现实片面的去对想法和认识进行总结和分析。
而在思想的具体研究方面除了上述两个误区外,还有一个经常出现的就是我们过度高估了思想的功能及其对现实的影响程度。对于目前已经存在的认识,诸如现实在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现实由造物主、上帝建立等,虽然它们是不合理的,但却是思想发展的必经过程,我们无法规避,而我们能做的则是进一步发现思想的真正作用、相对于现实来说,思想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从思想自身来说,思想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复制,这种复制在于将对现实中的某个事物或现象反映到思想中,再依据这种复制的事物或现象去现实中寻求再复制,当出现无法复制的情况时,之前已经被复制到思想中的事物或现象的概念开始进行调整,其目地在于寻求再次复制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循环往复,双向促进现实和思想的发展。而在此我们所追求的则是尽可能少的出现无法复制的情形,因为这种情形的出现意味着出现了错误,而在错误的背后就隐藏着成本、痛苦或折磨等。
思想的内容来源于现实,并基于现实的特征、来源等信息将其进行分类,以便于思想能够呈现出条理性、规律性,从而为思想对现实的进一步复制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正如最初现实会被分成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事物、能够以人的意志转移的事物和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事物一样。
前面已经说到思想与现实之间的不相符永远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无论是思想还是现实尚没有一个确定的范围或表现形式,而使得我们当面对某种现象时,能够确定的认为这是属于思想还是属于现实。而且我们也不必执着于作这种区分,因为这种区分的必要性是极其狭窄的,它既不能帮助我们赚钱也不能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安慰,所以,我们不必去致力于思考这个问题或是即便遇见这个问题也是抱着一种“随它去”的态度。
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永远是片面性的,在某些时候之所以将其认定为全面的,无可挑剔的,还是因为在有限的现实中我们尚未遇到能够改变这种思想上的片面性的现实内容,由此导致在特定时间内我们认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是全面而深刻的。而之所以是片面的是因为任何认识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差异的作用下进行的,差异又存在两面性,所以任何认识的产生都受促进该认识产生的相反或相异内容的调整。某些差异的内容也许看起来匪夷所思,但思想中的内容受制于现实、时间的影响而出现的自由结合性是无法预测的,就像我们即便老了也有很多想不通的问题一样。
正如一个从小就在森林里与狼群共同生活的婴儿一样,其体貌特征与生活习惯与狼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可见人的形态、习惯等外在表现是能够被环境所改变的,但能够被改变并不等于同化而失去了其原本的特性,当在未来的某一天再次看到人类时,巨大的疑惑感仍会折磨的他无法静下心来。
我们对自身的特性及其他信息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认识过程的,在思想层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被认识的现实是不存在的。因为思想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复制,即是复制已经被感知到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复制到未知的现实上已实现再复制,如果在拟进行再复制的对象上无法实现其内部的和谐,那思想将会无法再次实现复制,这将导致思想的混乱或瘫痪。比如即便所有人都知道大自然是复杂的和未知的,但我们也只能以现有的思想中的内容为基础,这个基础可能是别人提出的一个关于大自然是什么的问题,也可能是我们对于自身存在价值的思考等。
但即便如此,无论思想与现实融合的多紧密,与我们自身融合的多么贴切,其都不能取代思想的地位,思想即是一个独立的状态,始终依据自身的属性进行思考。
而思想本身也是认识的对象之一,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不断发展,从最初的与自身无法区分到慢慢区分开来,再到成为被认识的对象,而将其作为我们获得某种利益的工具而已。
当我们在考虑解决某一个问题时,不仅会考虑现实因素,还会考虑对方会基于现实而呈现出怎么的思想变化,并综合各种情况后以确定是否需要作出相应的行为。
从整体上来说,我们在现实生活遭遇挫折、困苦后,我们对于现实的认识会获得提高;反过来我们在利用现实对思想进行认识时,也会遭遇挫折和困难。所以,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停一停,也许在“不可能”背后就会出现“可能”,这种可能的出现意味着我们对思想的认识才开始。

文学小说出版文学小说出版 诗歌散文出版诗歌散文出版 学术专著出版学术专著出版 其他书稿出版其他书稿出版 书号咨询出版书号咨询出版 宣传推广发行宣传推广发行
tel:188-4616-6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