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书热线:188-4616-6899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书展示《滨海汉沽盐渔史话》

新书展示《滨海汉沽盐渔史话》

发布时间:2021-09-02 08:44:51 价格:¥68.00元 购买地址: 立即购买

作者简介:
王雅鸣
天津市滨海新区作家协会顾问,发表作品200余万字,散见于多家报刊杂志,擅长创作渔村题材的作品,首倡 “黑海滩”文学。出版《黑海滩》《蝉蜕人生》《拯救爱情》《归去来兮》《 荒海》等作品 。
李子胜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第七、八、九届签约作家,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已在《青年文学》《长江文艺》《北京文学》《天津文学》《山花》《延河》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及散文作品200多万字,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思南文学选刊》《短篇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等刊物转载,出版作品集《活田》《打冷海》等10余部。曾获第二届“关注农民”梁斌文学奖、全国小小说佳作奖、“冯梦龙杯”短篇小说奖、“大沙杯”国际海洋散文奖等几十种奖项。
刘翠波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渔民协会理事,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摄影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滨海新区盐渔文化志愿者,201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出版《渔民笔下渔家事》《蔡家堡记忆》两部散文集,在各类报刊发表作品100余万字。

内容简介:

汉沽是天津市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枕河靠海的汉沽因盐而兴,拥有千年的盐业文化。我们以时间为经,以史话为纬,钩沉历史,观照现实;回望汉沽盐渔历史,娓娓道来,力求全方位、多维度地反映汉沽地区在漫长历史中的发展沿革、地方风物、传奇故事、乡贤人物,彰显其丰富多彩的人文生活和地域特色。无论是原始的煎盐煮灶,还是“瓢㧟活虾棒打鱼”的耕海牧渔生活,都创造着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奇迹。

目录:
海盐篇
汉沽古法制盐之煎煮法 李子胜/1
汉沽古法制盐之滩晒法 李子胜/3
芦台玉砂 姜茂树/6
发海人  郑万友 /8
灶首 郑万友/9
贡盐砖 王雅鸣/10
滩型各异话盐田 王雅鸣/11
话说滩名 王雅鸣/13
歇后语中的盐分 王雅鸣/14
盐滩上的“大将军” 王雅鸣/16
张家码头今何在 王雅鸣/17
坨地的变迁 王雅鸣/19
海边的“棚”与“堡” 王雅鸣/20
汉沽芦盐修滩惊动中央政务院 冯 伟/22
抱锨的 薄献忠/25

渔家篇
闲话潮汐 刘翠波/27
渔村蔡家堡 刘翠波/28
捻船 刘翠波/30
渔家号子 刘翠波/31
不能失去的渔歌 刘翠波/33
捞洋 刘翠波/34
地撩网 刘翠波/35
血网 王雅鸣/37
大坨之上是故乡 王雅鸣/38
渔村土语在说理 王雅鸣/40
渔村歇后语 王雅鸣/42
汉沽的船名 王雅鸣/43
拾撩网 唐云好/45
渔家飞镲 唐云好/47
拉船 姜茂树/50
绝户网 姜茂树/51
张网 姜茂树 /53
墩箔 郑万友/54
海道 郑万友/55
渔人号子震天响 董志勇/57
开春出河 董志勇/58
打冷海儿 董志勇/60
撩网 董志勇/61
抢网 董志勇/63
拖海蜇 董志勇/65

民俗篇
汉沽婚俗今昔 李子胜/67
欢乐渔家年 姜茂树/71
渔家填仓节 姜茂树/73
大神堂,二月二 姜茂树/74
敬祖宗  姜茂树/76
神郎赶鱼的传说 姜茂树/77
渔家升纸 刘翠波/79

钩沉篇
汉沽寨上兴隆街风情 刘硕民/81
作家崔春蕃与《盐民游击队》 郑万友/86
第一部写盐工的电影 郑万友/88
电影《海盐今昔》主题歌诞生记 郑万友/90
盐民支队——汉沽盐区的英雄之师 郑万友/91
远去的谭家港 李子胜/93
谭家港新生盐场京剧团 李子胜/98
谭家港的地震 李子胜/107
牌坊街的牌坊 冯 伟/118
昔日的蓟运河渡口 冯 伟/120
昙花一现的汉沽京剧团 冯 伟/123
加工蚶子合 冯 伟/127
民族实业家李叔良与合记汉沽工厂 冯 伟/128
蔡家堡挖泥船 冯 伟/130
汉沽解放后的第一个劳动节 冯 伟/132
泥房 姜茂树/135
怀念火炕 唐云好/137
家乡的夯号 唐云好/139
寨上民立长芦小学堂  王雅鸣/141
汉沽第一所私塾 王雅鸣/143
话说蓟运河 王雅鸣/145
饥馑年代 王雅鸣/147
墼子房 王雅鸣/148
小拖轮 王雅鸣/150
择蚶子 王雅鸣/151
放卤抓鱼 李子胜/153

风物篇
寨上的庙宇 王雅鸣/156
营城的庙宇 王雅鸣/157
昔时芦苇是宗宝 薄献忠/158
汉沽的“泊”与“港” 薄献忠/159
关于螃蟹的俗语 薄献忠/161
忌讳 薄献忠/162
婆婆瞅 薄献忠/163
村名探秘 郑万友/164
司家坨与思家坨 王雅鸣/166
汉沽土语 王雅鸣/167
冬天到神堂来看海 王雅鸣/168
海上崛起鲤鱼门 王雅鸣 /170
葡萄美酒玫瑰香 李子胜/172

旧契篇
汉沽的第一张滩契 王雅鸣/175
官滩 王雅鸣/177
帑滩 王雅鸣/178
风车滩 王雅鸣/180
滩契名称的变迁 王雅鸣/181
滩契中的货币 王雅鸣/183
滩契中的商号 王雅鸣/184
分关单 王雅鸣/186
典当契 王雅鸣/188
过继契 王雅鸣/190
草契 王雅鸣/192

非遗篇
汉沽飞镲 王雅鸣/194
汉沽评剧 付凤珍/196
盐母与盐母庙的传说 郑万友/197
汉沽八大馇制作工艺 王雅鸣/198
逗龙 郑万友/199
汉沽抢网高跷 王雅鸣/200
汉沽形意拳 王雅鸣/201
汉沽制盐传统工艺 王雅鸣/203
大滩王的传说 李子胜/204
大田豆腐制作工艺 刘庆霞/206
雾抬寺的传说 刘庆霞/207
船对 刘翠波/209
渔家号子 刘翠波/210
渔家谚语 刘翠波/212
海鲇鱼的传说 王雅鸣/213
八卦滩的传说 王雅鸣/214
鱼骨庙的传说 姜茂树/215

传奇篇
越上顺篷筋 王雅鸣/218
远海打秋虾 王雅鸣/220
勇砸安全帮 王雅鸣/221
北塘河口钐大桅 王雅鸣/223
舟山寻船 王雅鸣/225
莱州湾收腰泥 王雅鸣/226
海上漂泊十二天 王雅鸣/228
赵三爷打起 王雅鸣/230
石岛遇险 王雅鸣/231
战海啸 王雅鸣/233
海风中的那面旗 姜茂树/235
雾海救险 姜茂树/237
海上女英雄 姜茂树 /239
夜海救援 姜茂树/240
驰援冰海 姜茂树/242
激战大决口 姜茂树 /244
永远难忘那支枪 王雅鸣/246

乡贤篇
知州刘灼 王雅鸣/248
汉沽教育家崔以敬 王雅鸣250
江南副主考戴彬元 王雅鸣252
筑路诗人崔戟荣 王雅鸣/254
一代宗师李汉章 王雅鸣/256
汉沽灶首张廷惠 王雅鸣/258
内文欣赏:
汉沽古法制盐之煎煮法
李子胜

就像我们对母亲的了解更多的是慈爱、勤劳而对母亲的身世、经历知之甚少一样,我们对家乡的了解也是表象的、甚至片面的,缺乏对家乡历史的深入认知。在很多省市多年前就把古法制盐打造成旅游产品的背景下,滨海新区发展旅游业,绕不开盐业文化的主根脉,作为滨海人,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我们的文化之根——海盐文化。
据史料记载,距今约2500年的春秋时期,汉沽地区的海岸线分布在今日的高庄村、后大坨村、汉沽城区、后沽村一线。距今约2200年秦汉时期,海岸线已在高庄村、双桥子村、寨上镇、茶淀地区一线形成。距今约1300年的唐代时期,海岸又移到汉沽的营城地区以南。今天的海岸线是距今700—500年元代至明初成形。
据《宁河县志》记载:“小盐河,即汉沽也。自潮河(今蓟运河)经汉沽庄北,东达尹家灶、毛家灶、张家码头诸古煎盐处,土缁赤色,锅痕犹存。星相家往往误指为有生气。父老云,潮河即曹孟德凿潞水通泉州渠,以入海者也。汉时,官给盐船自潮河运入,而盐自小河运出,汉无漕运,即潮河亦利运盐耳。”这段记载,反映了公元206年曹操征讨辽西乌桓的战争准备期间,开渠运盐的历史事件。
 自古宁汉不分家。宁河与汉沽,无论从方言到民俗习惯,没有清晰的区别。距汉沽十余里的芦台镇,后唐时期形成规模宏大的制盐场——“芦台场”,汉沽、芦台周边区域曾经出土了大量秦、汉及战国时期文物古迹,这充分证明汉沽部分地区在汉代已经成陆,已经有先民再次从事制盐劳作。
在汉代,芦台已成为一个海滨重镇。可以称为北方的扬州。古人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诗句,也有“北唐山南保定,不如芦台一五更(读jing)”说法,都是极言海盐业给地方带来的富庶。因煮盐业的发生,芦台也成为了当时的军事重镇和重要商埠。芦台这座千年古镇的发展,除了漕运之便,那就是滨海盐渔之利。
西汉时期,人们用芦苇作为燃料,用大锅取盐碱土,熬制海盐,营城地区和杨家泊区域的大片芦苇,到了深秋,可以任百姓樵采,因为燃料充足,煮盐业因此兴盛。海边煮盐为业的灶户,最初也称海边“炊子”。
进入东汉时期,曹操开凿小盐河,漕运汉沽以及杨家泊地区生产的原盐。小盐河的开凿,标志着汉沽以及汉沽海盐生产的发展已达到一定规模。小盐河是汉沽区域驳盐漕运的主要河道。
地方史的记载,反映了曹操在征讨辽西、乌桓的战争准备期间,曾开凿小盐河,把汉沽东南部盐灶产地的海盐运出来。小盐河这个由海盐和漕运而得名的地区就这样诞生了。“小盐河”改称汉沽,是因为古代人对小河道习惯称之为“沽”,大河道称为“水”。汉沽这一地名,就包含了朝代名称(汉朝)和河道名称(沽水)的双重元素。
芦台与汉沽相距十多里,从近几年来芦台附近出土的大量秦汉及战国时期文物证明,汉沽的杨家泊地区就是古代芦台海盐产地。
五代十国时期,因为战乱,灶户迁徙逃亡,古幽州地区盐业生产停滞,技术断代,贸易中断。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这个曾经是古战场的芦台镇出现了盐圣母降临,教人煮盐的方法的各种传说,依据传说,当地人给盐圣母立庙,称“盐母庙”。
盐母娘娘从此成了中国第一个代表盐业的地方神,也开了海盐神话的先河。
到了明代,河流冲击成陆,汉沽地区有了大片的冲积平原,汉沽的其他产盐聚落开始诞生。汉沽地区存有两道贝壳堤。一道是双桥子贝壳堤。即清末时西起李家河子水门,再到双桥子网堡,继续向东至河北省丰南县的涧河村西,长约15公里,宽70~100米,高0.8~1.2米,民国年间已缩短;另一道是蛏头沽贝壳堤,即清末时西起蓟运河河口,向南延伸到青坨子村,再到蛏头沽村东,长约9公里,宽50~60米,高1~1.5米,民国年间已缩短。它是古海岸线典型的标志。
据《长芦汉沽盐志》记载,芦台场煎盐,自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置场,到清代康煕初年废煎改晒,历800年之久。芦合场煎盐使用铸铁大锅。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有锅30面,雍正四年(1726年)减为5面。煎盐首先要制取原料卤水。制取的方法有两种:刮土淋卤及草木灰淋卤。


文学小说出版文学小说出版 诗歌散文出版诗歌散文出版 学术专著出版学术专著出版 其他书稿出版其他书稿出版 书号咨询出版书号咨询出版 宣传推广发行宣传推广发行
tel:188-4616-6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