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活穷困,从朱元璋祖父那辈开始,便迁居到泗州盱眙县垦荒谋生。当时伯父朱五一12岁,父亲朱五四年仅8岁。后来祖父病亡,便葬在洪泽湖西岸迁居之地。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大兴土木,在此处兴建祖陵,重新安葬了祖父朱初一。整个陵园周长3公里,筑有垣墙三重,宏敞而又气派。明代史料中屡屡提及的祠祭祖陵,就是指这里。当时黄河、淮河交汇于淮安,淮泗一带水患频仍。每到汛期,地方官员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保护祖陵。
朱元璋祖父朱初一死后,朱家日益贫困。于是父亲朱五四携家带口,先后迁徙到灵璧和虹县居住。后来又迁到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乡。朱元璋就是在这里降生的。因为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取名重八。
朱元璋出生于戊辰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1日),也就是元朝天历元年。依照干支纪年,这一年为龙年。朱元璋不仅生肖属龙,而且后来还当了真龙天子,所以明代史料在记述朱皇帝生平事迹时,往往用“龙飞淮甸”、“龙飞淮右”、“龙飞濠梁”来形容。古代地理概念,面阳而立,左为东,右为西。淮右就是淮西,淮甸自然是指濒临淮河之地。濠粱,是指濠州,因地近濠水,故曰濠梁。这一带原为上古时期涂山国所在地,素来被江湖术士誉为有王者之气。传说当年夏王大禹曾在这里大会天下诸侯,执玉帛者万国。
史书记载朱元璋相貌,称其“姿貌雄杰,奇骨贯顶”。但从传世的写真画像看,朱皇帝生就一副马脸,颧骨格外突出,下巴不仅特别长,而且微微上翘,是典型的鞋拔子脸。朱元璋称帝之后,画工为他写真画像,由于过于逼真,引起龙颜震怒,连杀二人。后来有个聪明画师追求神似忽略形似,画像完成后,朱元璋感到十分满意。在传世的明太祖画像中,其中一幅面容颇象唐太宗,可能就是追求神似的杰作。
中国历代帝王在降生时,都有一段颇具诡异色彩的感生神话,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据说他刚出生三日,按照当地习俗要给新生儿沐浴。他的父亲朱五四到河里汲水,恰巧有一片红罗漂了过来。朱五四便将红罗捞起,带回家中用来包裹婴儿,没料到日后竟带来莫大福气。
有一种史料名曰《天潢玉牒》,也就是帝王家谱,出自明代大才子解缙手笔。书中这样记述:朱重八即将降生时,其母陈氏正在麦场干活。忽然从西北方向走来一个红袍道士,长髯垂膝,手中捧着一副象牙手板,还不时拨弄掌中一粒白丸。陈氏感到奇怪,便上前询问:“这是啥东西?”道士回答:“是粒大丹,你若想要,可以送你一丸。”陈氏要了一丸,刚想品尝一下滋味,不料那枚白丸竟滴溜溜滑入腹中,再看道士时已经了无踪影。不久陈氏便怀了身孕,分娩时只见一道白气来自东南,充满居室,异香扑鼻。
传言朱重八自从诞生那日起,家中便时常出现莫名其妙火光。邻居以为朱家失火,急忙赶过去扑救。但四处巡看,又没有着火的地方,只有堂前那盏供神灯熠熠长明。此事传开,人人称奇。
朱元璋一生遇到的奇异事儿还真不少,无论正史野史都有记载。显然这些离奇说法有人为编造痕迹,用现在流行的话就是炒作,以此证明朱元璋与众不同。古代特别迷信符瑞,凡是涉及到帝王降生,总有一段令人啧啧称奇的异闻。其实这些怪事历代帝王都有,属于感生神话。例如商朝始祖殷契,其母名曰简狄,有一次在野外裸浴,恰巧有只燕子飞过,坠落一卵。简狄将鸟卵吞入腹中,于是怀孕产下了殷契。
还有那个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他老妈有一天在野外农作,感觉累了,便躺在河边歇息。忽然天色昏暗,雷电交加,一条蛟龙居然降落在她身上,不久便怀了身孕生下刘邦。清太祖努尔哈赤,其始祖名叫布库里雍顺。相传其母佛库伦在长白山天池沐浴,忽然一只神鸟飞过,遗落一颗红果。佛库伦将红果吞入腹中,不久便生下大清朝始祖布库里雍顺。古人编造这些感生神话的动机,无非是在宣扬君王神圣,与平头百姓命运不一样,注定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
由于家中穷愁潦倒,重八在幼年时就去富户家放牛,后来又扛活种地。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朱重八已经17岁了,父亲时年64岁,母亲59岁。因为家境贫寒,三哥重七出赘到刘姓人家为婿。这一年,江淮一带遭遇十分严重蝗旱灾害,引发一场罕见饥疫。重八的父母、大哥还有一个侄子相继病亡。家徒四壁的朱家兄弟既无钱购置棺木,又无地安葬亲人。呼天不应,叫地不灵,只有抱头痛哭。邻居刘继祖见状为之心酸,便让出一块坟地,重八和二哥这才将亲人草草埋葬。不久二哥、三哥、三个嫂子、一个侄子又相继去世,只有大哥的儿子朱文正存活,后来他帮助朱元璋打天下,开国时官任大都督。
谁也没有想到,朱家这块不毛坟地,后来竟成为风水宝地。朱元璋由吴王到称帝,曾先后三次在此处大兴土木建造陵墓。此后,这里成为大明朝一直隆重祭祀的凤阳皇陵。陵园内除了朱元璋父母陵墓,还埋了他的3个哥哥、3个嫂子和两个侄子。整个皇陵周长28里,有城垣三重,占地2万余亩。陵园内殿宇巍峨壮丽,碑碣林立,石象生夹道。当初赠送坟地的刘继祖,因献地功劳被朱皇帝封了官爵。
朱元璋做了大明开国皇帝后,亲自为朱家皇陵撰写碑文。别以为他是大老粗不会做文章,其实他很好学。自从投戎当了将领,便努力扫盲,胸怀大志的人都知道文化重要。老朱悟性高,又十分刻苦,打仗间隙笔墨书卷从不离手。日积月累,到了做皇帝时文化水平不次于举人。读读这篇《御制皇陵碑》,简直写得如泣如诉,句句压韵,令人动容: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日夜彷徨。俄而天灾流行,眷属
罹殃。……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莫何肴浆。既葬之后,
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
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
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
肠。兄弟异路,哀动遥苍。……
朱元璋的书法也不错,尤以行体、草书见长,至今传世的一幅行书墨迹《大军帖》便出自他的手笔。这是元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二月,他亲笔写给北伐大将军徐达的手令。晚清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康有为曾这样评价:“明太祖书雄强无敌”。
埋葬亲人后,朱重八已经无处安身,只好央求乡邻引见,到家乡附近的皇觉寺剃发为僧。据说自从他进了佛门之后,每到夜晚,寺内就莫名其妙出现神秘红光,和尚们都感到十分惊奇。几个月之后,由于僧多粥少,难以度日,住持便打发众僧离开寺院,自谋出路。
朱和尚一袭破衲在身,一件旧钵在手,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考验。他开始了漂泊乞讨生涯,一走就是四年。寒来暑往,串州过县,足迹踏遍了江淮大地。有一次在旅途生了病,幸亏遇到两个神秘紫衣人悉心照料。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定能见多识广。朱和尚贫穷,没有条件读书,但他有两只脚板,有惊人的毅力。流浪生活使他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为日后应付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积累了经验。
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年景渐好,朱和尚又回到了皇觉寺。有一天在寺院西北,遇见一个红衣道士。此人用手指着皇觉寺说:“这寺中有好人,将来必定发迹。”朱和尚反复揣摩,不解其意。
史料中反复渲染的怪事,都与朱和尚有关。诸如红罗、红光、紫衣人、红袍道人、红衣道士等等,都同“朱”字暗合。还隐喻将要发生红巾大起义,改朝换代为期不远了。另外,这种红彤彤充满喜庆色彩,也是大吉大利象征。朱重八既然应运而生,自然是个非凡人物,将来一定能够际会风云,踏翻宇宙走惊雷。
不久,机会果然来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江淮一带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距濠州不远的颖州(今安徽阜阳)就是大起义的中心,红巾军的首领为韩山童和刘福通。第二年濠州城被一支红巾军占领,首领名叫郭子兴。朱和尚动了当兵念头,这年他二十五岁,正是血气方刚年龄。
有一天,朱元璋独自来到濠州城打探动静,把守城门的义军怀疑他是官府探子,不由分说将他五花大绑进行暴打。正要处决之际,恰巧义军元帅郭子兴从城门经过,问明原因之后下令松绑。郭子兴见朱和尚生得身材凛凛,是块当兵的材料,于是便收到帐下充当亲兵,还委任他担任十夫长。
不久郭子兴遇到麻烦,同另一个首领赵均用产生矛盾,被人劫持,锁在秘室内百般折磨,有性命之忧。朱元璋闻讯,慨然说道:“郭公是我再生父母,如今有难,不可不救。”于是手提一根铁棍,冒死闯入囚室。郭子兴获救之后,对朱元璋刮目相看,竟将养女许配他为妻。这个女子名叫马秀英,比朱元璋小四岁。从此夫妻二人患难与共,终于成就了帝业,马皇后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贤后。
大约半年之后,朱元璋意识到濠州红巾军难成气候,于是带领手下得力士卒二十四人南下定远,谋求更大发展空间。这帮生死弟兄都是淮西子弟,铁杆老乡。他们同心合力帮助朱元璋打天下,除了战死的,后来都成了开国功臣。其中便有大将徐达,因战功赫赫被封为中山王,还与朱元璋结为儿女亲家,成为燕王朱棣的岳父。
朱元璋虽然识字不多,但颇有心计,又有超人胆量。他采用威胁加哄骗手段,在定远轻而易举收编驴牌寨壮士三千。接着袭破横涧山,扩军两万多。又率领军队袭击元军,得到兵马七万,随即发兵占领滁阳。
在这里朱元璋遇见一个有见识文化人,请他担任机要秘书。此人名叫李善长,也是淮西人,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为人十分精明。自从跟随朱元璋后,主管后勤,参与机要,办事极为得力,朱元璋将他比作西汉功臣萧何。大明开国之后,封李善长为韩国公,赐免死铁牌,位居六公之首。洪武九年(1376年),老朱将长女临安公主下嫁李善长儿子,两家结为儿女亲家。
老朱占领滁阳后,随即又攻占滁州。留在濠州的郭子兴又被赵均用等人控制,处境危险。朱元璋闻讯,设法帮他逃脱,迎到滁州奉为主帅。郭子兴性情暴躁,又是面糊子耳朵,居然对朱元璋处处提防。有时还无端责骂,甚至剥夺兵权。一旦碰到棘手事情,自己无法解决,这才找干女婿商议。
郭子兴的两个儿子也都不是好鸟,有一次竟然在朱元璋酒中下毒,幸亏发现及时。老朱出力不讨好,偏将热脸贴在人家冷屁股上。他知恩图报,能忍受各种委屈,一旦得到可口食物和稀奇东西,总是交给马秀英,让她去孝敬养父。不久郭子兴病亡,老朱尽孝,将他葬在滁阳。后来当了大明皇帝,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还修墓建庙,安排陵户世代守墓,按时祠祭。
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形势发生了变化。老朱挥兵横渡长江,攻破采石矶元军沿江营垒后,又一鼓作气攻克太平、溧水、建康(即后来南京)。老朱有远大抱负,他将建康作为宏图根本之地,改名应天府。
老朱已经拥有雄兵十万,在建康站稳脚跟之后,又以秋风卷落叶之势接连拿下镇江、常州、江阴、常熟、徽州、池州、扬州、严州、婺州、衢州、处州、安庆等城池,人马迅速扩充到数十万。他只要跺跺脚,整个东南大地都要摇晃。现在的老朱,我们不能再叫他朱和尚了,他已经有了一个富有寓意名字,名元璋,字国瑞。璋是一种玉制礼器,属于国之瑞器。上古天子在重大祭祀场合所用的六瑞之器,其中便有玉璋。
朱元璋想当皇帝吗?做梦都想!早在渡江之前,他私下曾向部将冯国用征询定天下大计。国用是员儒将,当即回答:“金陵龙盘虎踞,真帝王之都。愿先拔金陵定鼎,然后命将四征。倡仁义以收人心,天下不难定也。”
朱元璋当即表示:吾意正如此!正当踌躇满志之际,不料有人却泼了一瓢凉水,此人就是隐居徽州的老儒朱升。他向朱元璋献上九字秘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的确是个妙招,高!高!实在是高!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文雅的话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盲目乐观,分不清天下形势,贸然出头,肯定成为众矢之的。不妨让那些草头王相互残杀,我在城头观山景,暗中秣马厉兵,伺机而动。一旦时机成熟,便象雄狮一样猛扑上去,张口便咬中猎物要害。
朱元璋在应天府励精图治之时,小明王韩林儿避难来到这里。韩林儿是红巾军首义领袖韩山童儿子。起事不久,韩山童一命呜呼,刘福通等人便推戴韩林儿为红巾军大盟主。他在亳州(今安徽亳州)建号称帝,国号大宋,年号龙凤。朱元璋的军队也属于红巾军,龙凤七年(1361年),他接受小明王颁赐的封号,成为吴国公。
朱元璋见小明王到来,感到十分高兴,毕恭毕敬迎入殿堂,立刻吩咐部下安排御坐,准备举行隆重拜贺礼。
这时老朱僚属中唯独一人不仅不拜贺,还怒气冲冲发牢骚。此人就是朱元璋的谋士刘基,字伯温。刘伯温精通经史,胸怀韬略,被世人誉为诸葛亮转世。朱元璋当即将刘基召入秘室询问。刘基回答:“金陵自有天子之气,天命必有所归,但与韩某不相干。”朱元璋顿时心领神会。不久,小明王乘船至瓜步,朱元璋派人护送,中途竟落水神秘死亡。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息。朱元璋虽不急于称帝,但也不容忍别人踩在自己头顶屙屎撒尿。别以为都是农民起义军,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亲兄弟为了争家产还拼得你死我活呢,靠造反起家的人,谁心里没有小九九。下一步,朱元璋打算好好收拾冤家对头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