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甘肃是茶的故乡,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陇原大地也流行一句禅语:“茶味禅味是一味。”那么,为什么会有“茶禅一味”之说呢?一片树叶,它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茶,属山茶科,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原产我国。茶在古代有很多不同名称,如:茗、荼、茶茗、葭萌等。一般认为“茶”字在唐以前的古书中还未出现过,陆羽撰写《茶经》时,将“荼”减去一横,发明了“茶”字,把荼、槚、蔎、茗、荈皆统称为“茶”,就此确定了茶的形、音、义,“茶”之一字从此流传开来。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因而也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饮茶制茶最早的国家。数千年前就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发现了野生茶树。茶圣陆羽曾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上说:“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采集野生植物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农氏时期,已累积发现有72种有毒中草药,又在偶然间发现用野生茶树的鲜叶汁,可解这72种有毒中草药的毒。自此以后,中原先民们就以喝茶来解毒,此即用茶的开始。可见最早的饮茶是从药用开始的。陆羽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把茶从药用、食用提高到了品用。他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思想,将饮茶提升成了一种道、一种文化。陆羽强调茶人要“精行俭德”,以茶养身,以茶养心,以茶养德,将饮茶提升为精行俭德之道。煮茶、饮茶由此一步步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也是后人将陆羽奉为“茶圣”之缘由。
茶与佛教的关系历来相当密切。佛教修行之法为“戒、定、慧”。“戒”,即不饮酒,戒荤吃素;“定、慧”,即坐禅修行,要求坐禅时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而进入专注忘我的境界。此种耗费精神、损伤体力的坐禅,正好以饮茶来调整精气,故饮茶自古以来受到僧人们的推崇。坐禅是佛教的重要修行内容之一,而坐禅与饮茶是密不可分的。僧人坐禅,又称“禅定”。惟有镇定精神、排除杂念、清心静境,方可自悟禅机。而饮茶不但能“破睡”,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意指禅与茶同为一味,品茶成为参禅的前奏,参禅成了品茶之目的,二位一体,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对僧人普遍饮茶的习俗,唐代诗人陆容有诗咏道:“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
随着饮茶之风的兴起,中国佛教寺院也出了许多饮茶大师。如唐代陆羽,曾是竟陵寺僧人,嗜茶且精于茶道,后被誉为“茶王”“茶神”,其所撰《茶经》是世界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唐代著名诗僧皎然善烹茶,能诗文,写下许多有名的茶诗,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云:“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他把茶说得神乎其神,虽不免有些偏颇,却不难看出僧人与茶的密切关系。可见,“茶禅一味”之说,其寓意都是净心灵。
茶与禅事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之所以相生与共,是有历史渊源的。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这恰好与茶在中国被广为栽培同时;佛教兴盛于唐,与饮茶习俗遍及中国几乎同步。从地理环境看,高山峻岭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最适宜茶树生长。同时,高山密林远在红尘之外,是追求“远避尘世、静宜诵颂”的佛教建寺庙的理想之处。茶与禅事基于各自理由,一同扎根于高山。纵观茶史,首开茶树培植先河的,大都是寺院的僧人。浙江天台山国庆寺是我国佛教天台宗发祥地,素有“佛天雨露,帝王仙浆”之誉的名茶“天台云雾”就首创于僧人之手;现今仍享有盛名的西湖龙井茶,也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从天台山带去的;四川雅安的蒙山茶,相传是西汉蒙山甘露寺禅师吴理植所栽,称为“仙茶”;庐山云雾茶是晋代名僧慧远在林寺所植;福建武夷山出产的名茶“武夷岩茶”,以寺院采制的最为得法,僧人们根据不同的时节采摘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凤尾龙须”三种名茶;武夷山天观寺所产大红袍,也是寺院名茶;江苏洞庭东山碧螺春茶,是北宋洞庭东山水月院山僧所植并制。